时间: 2025-05-01 04:1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6:42
“兼朱重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同时拥有红色和紫色。在古代,红色和紫色都是高贵的颜色,因此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身兼多职或拥有多种高贵身份。
在文学作品中,“兼朱重紫”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地位显赫,身兼数职,或者在不同领域都有卓越成就。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它仍然是一个表达尊贵和多重身份的有效词汇。
同义词:身兼数职、多重身份、多才多艺 反义词:单一身份、专一职责
“兼朱重紫”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颜色的尊贵象征。红色和紫色在古代**都是皇室和贵族的象征,因此这个成语逐渐演变成形容一个人拥有多重高贵身份或职责。
在**传统文化中,颜色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紫色则代表高贵和神秘。因此,“兼朱重紫”这个成语在描述一个人时,强调了其社会地位和多重身份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和高贵的感觉,联想到了古代的贵族和皇室成员。它也让人想到那些在多个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人物,激发人们对成功和多才多艺的向往。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职场或社会中身兼多职、多重身份的人。例如,一个企业家可能同时是慈善家、作家和公众人物,这样的人就可以用“兼朱重紫”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如兼朱重紫的画卷,在艺术的殿堂里,绘出了人生的多彩篇章。”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皇宫中的红色和紫色装饰,以及那些身着华丽服饰的贵族。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音乐,那种庄严而高贵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紫色也常被视为皇室和贵族的象征,因此“兼朱重紫”这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跨文化的。不过,具体的成语表达可能会有所不同。
“兼朱重紫”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对颜色的尊贵象征,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多重身份和多才多艺的认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服冕乘轺,兼朱重紫,则若固有之,常如布衣。此至人之用怀也。
1.
【兼】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引证】
《说文》-兼,并也。 、 《仪礼·聘礼》。注:“犹两也。”-兼执之,以进。 、 《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兼巾之。 、 《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兼诸弣。 、 《孟子·告子上》-不可得兼。 、 宋·文天祥《 后序》-丞相兼枢密使。 、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兼百花之长。 、 蔡元培《图画》-兼筑雕刻。
【组词】
兼祧、 兼资、 兼署、 兼味
2.
【朱】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 本义:赤心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
3.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
4.
【紫】
(形声。从糸(mì),此声。本义:紫色,蓝和红组成的颜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紫,帛黑赤色也。 、 《论语》。孔注:“间色之好者。”-恶紫之夺朱也。 、 《礼记·玉藻》-玄冠紫緌。 、 《左传·哀公七年》-紫衣狐裘。 、 《论语》-红紫不以为亵服。 、 《乐府诗集·陌上桑》-紫绮为上襦。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佩紫怀黄。 、 唐·李朝威《柳毅传》-披紫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