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4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46:08
“临难不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面对困难或危险时,不苟且偷生,不屈服,坚持原则和正义。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敢,不因困难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在文学作品中,“临难不苟”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坚定和勇敢。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其他表达方式传达,如“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军事,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专业人士在面对道德或职业挑战时的行为准则。
“临难不苟”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道德和勇气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临难不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和“忠勇”,是评价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鼓舞。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坚持原则,不畏艰难的英雄形象,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也要保持坚韧和勇敢。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老师,他在学校面临重大改革时,临难不苟,坚持教育原则,最终赢得了学生和同事的尊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临难不苟,心如铁石,风雨中挺立,不问归期。”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个孤独的身影在暴风雨中坚定地站立;听觉上,可能是风雨声中夹杂着坚定的心跳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and firm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精神内涵相似。
“临难不苟”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面对困难时有了更坚定的信念。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坚持原则和勇敢面对挑战的重要性。
至于贼纵所及,直省驻防各营~,忠节如林。
1.
【临】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
【引证】
《集韵》-临,哭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 、 《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 《汉书·文帝纪》-遗昭曰,无发民哭临宫殿中
2.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苟】
(形声。从艸,句(gōu)声。本义:草名。又:菜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苟,苟草也。 、 《急就篇》。注“苟,草名也。”-苟贞夫。
随便,轻率。
【引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组词】
一丝不苟;不苟言笑;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