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53: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53:59
“临危不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面对危险或困难时,不苟且、不退缩,表现出坚定和勇敢的态度。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正直。
在文学作品中,“临危不苟”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正面角色在危难时刻的英勇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赞扬某人在困难面前的坚持和勇气。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消防或救援工作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专业人员在危险环境中的职业操守和勇敢行为。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例如“临危不惧”更强调无畏,而“坚贞不屈”则强调坚持原则。反义词则完全相反,描述的是在危险面前的退缩和恐惧。
“临危不苟”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勇敢和正直的推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坚持原则和勇气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勇敢和正直是被高度推崇的品质。因此,“临危不苟”这个成语在社会中有着积极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和勇气。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鼓舞。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持原则和勇敢前行的人们,这种精神激励我在面对挑战时也要保持坚定和勇敢。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师,在面对学校的不公正待遇时,他临危不苟,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最终赢得了学生和同事的尊重。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临危不苟”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暴的中心,我临危不苟,
心中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消防员在火海中勇敢救人的画面,音乐可以选择激昂的进行曲,增强“临危不苟”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ce danger with courage”或“stand firm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精神是相似的。
“临危不苟”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在面对困难时有了更积极的态度。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明白了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勇气的重要性。
方志敏被敌人抓住后仍旧~,誓死不投降。
1.
【临】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
【引证】
《集韵》-临,哭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 、 《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 《汉书·文帝纪》-遗昭曰,无发民哭临宫殿中
2.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苟】
(形声。从艸,句(gōu)声。本义:草名。又:菜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苟,苟草也。 、 《急就篇》。注“苟,草名也。”-苟贞夫。
随便,轻率。
【引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组词】
一丝不苟;不苟言笑;苟言
2. 【临危不乱还是临危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