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53: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53:33
犯颜进谏 的字面意思是冒着触怒君主或上级的风险,勇敢地提出批评或建议。这个词汇源自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其中“犯颜”指的是冒犯君主的尊严,“进谏”则是指提出忠告或批评。
在文学作品中,如历史小说或古代文献,犯颜进谏 常用来描述忠臣对君主的直言不讳。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政治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这个词汇用于分析古代政治体制和君臣关系。
犯颜进谏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直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讨论古代政治和历史时仍然被广泛引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犯颜进谏 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体现了臣子的忠诚和勇气。这种行为在历史上往往被赞扬,但也可能导致个人悲剧,如被贬或处死。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庄严和崇高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忠臣的形象,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安危。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需要犯颜进谏的情况,当时我选择直言不讳,虽然面临一定的风险,但最终得到了上级的理解和尊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犯颜进谏,忠言逆耳,
朝堂之上,勇气可嘉。
为国为民,不惜己身,
历史长河,铭记其名。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官员在朝堂上,面对君主,神情坚定,声音洪亮,这幅画面和声音都能让人联想到犯颜进谏的场景。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peaking truth to power”,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强调了面对权威时的直言和勇气。
犯颜进谏 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君臣关系的特点,也反映了忠诚和勇气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我们在面对权威时保持诚实和勇敢。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1.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
2.
【颜】
(形声。从页,彦(yàn)声。从页(xié),与头有关。本义:印堂)。
印堂,两眉之间。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各本作眉目之间,浅人妄增字耳,今正。眉与眉之间不名颜。…颜为眉间,医经所谓阙,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颜,眉目之间也。
3.
【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趾)。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本义:前进,与“退”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进,登也。 、 《易·说卦》-巽为进退。 、 《诗·大雅·桑葇》-进退维谷。 、 《周礼·大司马》-徒衔枚而进。 、 《礼记·表记》-君子三揖而进。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进则引之,退则策之。 、 《史记·魏公子列传》-进兵击秦军。 、 《资治通鉴》-以次俱进。 、 、 明·魏禧《大铁椎传》-贼环而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猱进鸷击。
【组词】
迈进、 奋进、 进不来出不去、 进旅退旅、 进退中绳
4.
【谏】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谏,证也。 、 《楚辞·七谏序》-谏者,正也。 、 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 、 《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掌谏五恶。 、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谏不从。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周礼·地官》-保氏常谏王恶。 、 《战国策·赵策》-大臣强谏。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 、 诸葛亮《出师表》-忠谏之路。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为拒谏。
【组词】
谏阻纳质、 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