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0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01:55
“强枝弱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树枝强壮而树根弱。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外表或局部强大,而核心或基础弱,形容事物发展不均衡,根基不稳。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一个组织或个人的表面风光,但内在实力不足。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批评那些只注重表面功夫而忽视内在修养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经济学,它可以用来分析企业的表面繁荣与内部管理的不稳定性。
“强枝弱本”源自**古代的农业社会,人们观察到树木如果枝叶过于茂盛而根部不稳固,容易在风雨中倒伏。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用以警示人们重视内在基础。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本”的重要性,即基础和根本。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于事物本质和基础的重视,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呼应。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不稳定和危机感,提醒人们在追求表面成就的同时,不应忽视内在的修养和基础的稳固。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见过一些企业因为过度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发展,最终导致“强枝弱本”的局面,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将“强枝弱本”比喻为一个人的外表与内心的不协调,如:“外表光鲜如春日之花,内心却如秋日之叶,强枝弱本,终难长久。”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棵树枝叶茂盛但根部浅*的树,在风中摇摇欲坠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吹过树枝时发出的沙沙声,象征着不稳定和危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fur coat and no knickers”,意思是指外表华丽而内在空虚,与“强枝弱本”有相似的含义。
“强枝弱本”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个人发展还是组织管理中,都应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基础的稳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事物本质的看法。
强枝弱本,千古同患。同姓犹然,况犬羊乎?
1.
【强】
强制,强迫。
【引证】
《考工记·梓人》-强饮强食。 、 《左传·文公十年》-三君皆将强死。
【组词】
强匄、 强媒硬保、 强劝架、 强邀、 强风情、 强为、 强起
劝勉。
【引证】
《周礼·司谏》。注:“犹劝也。”-强之。 、 《孟子》-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2.
【枝】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枝,木别生条也。 、 《素问·移精变气论》-草荄之枝。 、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千朵万朵压枝低。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不蔓不枝。 、 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宋·洪迈《容斋续笔》-正用一枝鸣。
【组词】
枝任、 枝末、 枝主、 枝杪、 枝柯、 枝干
3.
【弱】
(会意。小篆字形,两把弯曲的弓,“彡”(shān)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本义:气力小;势力差)。
同本义。与“强”相对。
【引证】
《说文》-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 、 《易·大过》-栋桡,本末弱也。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颉遇王子弱焉。 、 《淮南子·原道》-志弱而事强。 、 《孙子·谋攻》-辅隙者则国必弱。 、 《左传·哀公十年》-众散为弱。 、 《商君书·错法》-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 、 《周书·武顺》-两争曰弱。 、 陈寿《隆中对》-然操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老子》-弱者道之用。 、 陶潜《游斜川》-弱湍驰文舫,闲谷矫鸣鸥。
【组词】
弱植、 弱道、 弱人、 弱湍、 弱力、 弱才、 弱孤、 弱门
4.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