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5:37
治乱兴亡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综合起来,治乱兴亡 描述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从治理有序到混乱无序,再到重新兴起和最终灭亡的循环过程。它强调了历史和社会的周期性变化。
治乱兴亡 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同义词:
反义词:
治乱兴亡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观念。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国家和社会会经历从治理到混乱,再到重新兴起和最终灭亡的周期。这一观念在古代文献和史书中频繁出现,逐渐形成了这一成语。
在文化中,治乱兴亡** 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念,即国家的兴衰是由天命决定的。这一观念强调了历史和社会的不可预测性和周期性变化。在社会背景中,这一成语常被用来警示统治者和民众,强调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治乱兴亡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反思的。它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国家的兴衰,引发对历史规律和人类命运的深思。
在个人生活中,治乱兴亡 可以用来比喻个人或组织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例如,一个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再到面临挑战和变革,最终可能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或衰落。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治乱兴亡几度秋,
江山依旧水东流。
英雄豪杰今何在,
唯有青史留名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争和和平交替的历史画卷。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具有史诗感的古典音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表达治乱兴亡的宏大和悲壮。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Rise and Fall”(兴起与衰落)来表达。例如,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与**的治乱兴亡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历史和社会的周期性变化。
治乱兴亡 是一个深刻反映历史和社会周期性变化的成语。它不仅在学术和文学领域有重要应用,也能引发人们对历史规律和人类命运的深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能力。
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嗟呼!~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宋·欧阳修《朋党论》)
1.
【治】
(形声。从水,台声。①(chí)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
同引申义。
【引证】
郦道元《水经注》-昔禹治洪水。 、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民治渠。 、 《聊斋志异·小翠》-遂治别院,使夫妇成礼。 、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
【组词】
治酒、 治步、 治任、 治行、 治缮、 治茸
2.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3.
【兴】
兴致,情趣。
【引证】
王勃《滕王阁序》-遥呤俯畅,逸兴遄飞。 、 、 宋·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归舟。
【组词】
兴动、 兴兴头头、 兴头子、 兴辞、 兴会、 兴头起意、 兴子
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以他事引起此事叫起兴。又简称兴。
【引证】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一》-以及李杜元白诸大家,最多兴体。
【组词】
兴喻
4.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