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4:06
词汇“听失”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组合词,由“听”和“失”两个字组成。为了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听失”的字面意思可能是指在听的过程中失去或错过某些信息。基本含义可能涉及到听力上的失误或信息接收的不完整。
由于“听失”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专业领域,如听力学或通信技术中,可能会使用到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听力损失或信号丢失的情况。
“听失”作为一个组合词,其词源来自于“听”和“失”两个单字的结合。在语言的演变中,这种组合词可能会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和需求而产生。
在强调沟通和信息准确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听失”可能会被用来强调信息接收的重要性,以及在沟通中避免误解的必要性。
“听失”可能会给人带来一种遗憾或失望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涉及到信息的遗漏或沟通的不完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因为环境嘈杂或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听失的情况,这种经历提醒我们在沟通时要更加专注和细心。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听失”作为一个主题,探讨人们在沟通中的失误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一个人在嘈杂环境中努力倾听却仍然错过重要信息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嘈杂的背景噪音和模糊不清的对话声。
在不同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听力上的失误,例如英语中的“missed hearing”或“mishear”。
通过对“听失”这个词汇的分析,我们可以意识到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准确接收和理解信息的重要性。这个词汇提醒我们在沟通时要保持专注,避免信息的遗漏。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