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6:06
有闲阶级: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那些拥有大量空闲时间,不需要为了生计而从事劳动的社会群体。他们通常拥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能够享受生活而不必担心物质需求。
在文学作品中,有闲阶级往往被描绘为追求艺术、文化和社会活动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常常成为批判或讽刺的对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这些人可能无所事事或生活奢侈。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经济学,有闲阶级的研究涉及社会结构、消费模式和阶级流动等。
同义词:贵族、上流社会、富裕阶层 反义词:劳动阶级、工薪阶层、底层社会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如“贵族”更强调血统和传统,“上流社会”则更侧重于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反义词则直接指向那些需要通过劳动来维持生计的群体。
“有闲阶级”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对社会阶层的划分,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分配不均,这个概念逐渐形成并被广泛讨论。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有闲阶级的意义和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闲阶级可能被视为消费主义的推动者,而在社会主义理论中,他们可能被视为社会不平等的象征。
这个词汇可能引发对社会不公、阶级差异和物质主义的反思。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奢华的生活方式、无所事事的态度以及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在个人经历中,有闲阶级可能体现在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观察,如富人的慈善活动、奢侈品的消费行为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金色的午后,有闲阶级漫步在花园,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却掩盖不了社会的裂痕。”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衣着华丽的人在豪华的宴会上交谈;听觉上,可能是优雅的古典音乐背景下的轻声细语。
在不同文化中,有闲阶级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概念——拥有大量空闲时间的社会群体——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有闲阶级”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和阶级差异。这个词汇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激发了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
1. 【有】
2.
【闲】
(会意。从门中有木。本义:栅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闲,阑也。 、 《易·家》。注;“阑也。”-人闲有家。 、 《易·大畜》。注:“阂也。”-日闲舆卫。 、 《周礼·虎贲氏》。郑玄注:“闲,梐枑。”贾公彦疏:“闲与梐枑皆禁卫之物。”-舍则守王闲。
3.
【阶】
(形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皆声。本义:台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阶,陛也。字亦作堦。 、 《尚书·大传》-御史奏鸡鸣于阶下。 、 何晏《景福殿赋》-浮堦乘虚。 、 《荀子·乐论》-三揖至于阶。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庭阶寂寂。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匍匐阶下。
【组词】
阶廊、 阶檐、 阶陛、 阶除、 阶墀
4.
【级】
(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及声。本义:丝的次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本谓丝之次弟,故其字从系。引申为凡次弟之称。”-级,丝次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