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1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15:15
“怒遣”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怒”和“遣”两个字组成。其中,“怒”表示愤怒、生气,而“遣”则有派遣、打发之意。结合起来,“怒遣”字面意思是指因为愤怒而打发或驱逐某人或某物。
在文学作品中,“怒遣”常用来描述主人公因极度愤怒而做出的激烈行为,如驱逐仆人、赶走客人等。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情境下,如家庭争吵或工作场合的冲突中,可能会听到类似表达。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中,“怒遣”可能被用来描述因不满或抗议而采取的行动。
“怒遣”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并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特定语境中仍保留其原有的意义和用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愤怒被视为一种负面情绪,因此“怒遣”通常与不和谐或冲突的情境相关。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与权力关系、个人尊严或道德判断有关。
“怒遣”一词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反应,通常与愤怒、失望和决绝相关。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激烈的争吵、家庭破裂或职场冲突。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次家庭聚会中,因为某人的不当行为,主人愤怒地将其逐出家门,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怒遣”的实际意义和情感强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怒遣”:
愤怒的风,怒遣了落叶,
无情地将它们扫向远方。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愤怒的人站在门口,用力地推开门,将某人赶出家门。背景音乐可能是紧张的弦乐,增强了场景的紧张感和情感强度。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ismiss in anger”或“send away in anger”,但这些表达在日常英语中并不常见,更多是在描述特定情境时使用。
“怒遣”是一个情感强烈且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它在描述因愤怒而采取的行动时非常有用,但在日常交流中可能不太常用。了解这个词的用法和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1.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
2.
【谴】
(形声。本义:责备,斥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谴,谪问也。 、 《苍颉篇》-谴,呵也。 、 《诗·小雅·小明》-畏此谴怒。 、 《孔子家语·五行》-闻而谴友。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谴之。 、 《西游记》-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后帝。
【组词】
谴谪、 谴斥、 谴告、 谴呵、 谴咎、 谴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