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4:15
词汇“怒臂当辙”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怒臂当辙”字面意思是指愤怒地伸出胳膊挡住车轮,比喻不自量力地对抗强大的力量。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强调了对抗者的勇气和决心,但也暗示了其行为的徒劳和无益。
“怒臂当辙”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特定意义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勇气和坚持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道家对于顺应自然和避免无谓冲突的智慧。
这个成语给人以悲壮和无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形象,激发人们对于坚持和勇气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或事,他们或它们就像怒臂当辙一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精神虽然值得尊敬,但也需要我们理性地评估和选择。
在创作中,可以将“怒臂当辙”融入到一个英雄人物的故事中,描述他在面对巨大困难时的坚持和勇气,以此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意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巨大的车轮前,伸出双臂,背景是苍茫的天空和荒凉的大地,这样的画面能够很好地传达出成语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ighting windmills”(与风车作战),源自《堂吉诃德》,也有不自量力的意味。
“怒臂当辙”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既要勇敢坚持,也要明智选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随非惟不自忧,乃不自量其力,怒臂当辙,以蹈祸败。
1.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
2.
【臂】
(形声。从肉,辟声。本义:胳膊)。
胳臂。
【引证】
《说文》-臂,手上也。 、 《广雅·释亲》-肱谓之臂。 、 《仪礼·少牢礼》。注:“肱骨。”-肩臂。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奋袖出臂。
【组词】
臂缚、 臂纱
3.
【当】
主领;典领。
【引证】
扬雄《甘泉赋》-诏招摇与太阴兮,伏钩使当兵。
抵押,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引证】
《左传·哀公八年》-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 、 《后汉书·刘虞传》-虞所赍赏,典当胡夷。 、 唐·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走笔还诗债,中由衣当药钱。
【组词】
当衣服;他把房子当了
4.
【辙】
(形声。从车,徹(chè)省声。本义: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
同本义。
【引证】
《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