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0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00:59
“含着骨头露着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嘴里含着骨头,肉却露在外面。这个成语比喻说话或做事不直截了当,含糊其辞,让人难以捉摸其真实意图。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民间口头传承下来的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之一。
在**文化中,直接表达往往被视为不够圆滑或不够礼貌,因此“含着骨头露着肉”这种表达方式在某些场合被认为是更为得体和策略性的。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不诚实或不透明。在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那些难以捉摸或不真诚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说话含糊其辞的人,他们总是让人难以理解其真实意图,这时我就会想到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话语,含着骨头露着肉, 在夜空中飘荡,难以捉摸。”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嘴里含着骨头,肉却露在外面,这种形象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听觉上,这种说话方式可能会让人感到声音模糊不清。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ating around the bush”,意为绕弯子说话,不直接切入主题。
“含着骨头露着肉”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它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那些说话不直接、含糊其辞的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
你要我收下这个东西,须先和我说明白了。要是这么‘含着骨头露着肉’的,我倒不收。
1.
【含】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引证】
《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王使荣叔归含且赗。 、 《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供)含玉。 、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 《谷梁传·隐公元年》-贝玉曰含。 、 《战国策·赵策三》-死则不得饭含。
2.
【着】
(着为著的俗字)。
穿。
【引证】
《资治通鉴》-恂常私着胡服。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二刻拍案惊奇》-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
【组词】
着衣、 着绯
3.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
4.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5. 【露】
6.
【着】
(着为著的俗字)。
穿。
【引证】
《资治通鉴》-恂常私着胡服。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二刻拍案惊奇》-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
【组词】
着衣、 着绯
7.
【肉】
(象形。甲骨文 字形,小篆,象动物肉形。“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动物的肌肉)。
指供食用的动物肉。
【引证】
《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肉,胾肉。 、 《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 、 《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可食肉矣。 、 《礼记·曾子问》-不归肉。 、 《周礼·内饷》-辨体名肉物。
【组词】
吃肉;蟹肉;家禽的黑肉;肉醢、 肉山脯林、 肉林、 肉腥、 肉糜、 肉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