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0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06:05
“忠臣烈士”这个词汇由两个词组成:“忠臣”和“烈士”。
结合起来,“忠臣烈士”指的是那些忠诚于国家或君主,并在必要时为之献身的英雄人物。
在**文化中,忠臣烈士被视为高尚的道德典范,他们的牺牲和忠诚被广泛赞扬和纪念。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用于教育和激励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崇高和悲壮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正义和理想而英勇牺牲的英雄形象。它激发人们对忠诚和牺牲精神的敬仰和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特定的历史教育或纪念活动中,可能会被提及,用以教育和激励年轻一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忠臣烈士魂,永驻青山间。
血染战旗红,英名传万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martyr”(烈士)和“loyalist”(忠臣)也有类似的含义,但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忠臣烈士”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英雄人物的赞扬,也是对忠诚和牺牲精神的传承。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化的精髓。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1回:“今日之下,其所以家喻户晓,知他为~,名垂千古者,皆由无心而传。”
1.
【忠】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不可谓忠。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诸葛亮《出师表》-为忠善者。
2.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
3.
【烈】
(形声。从火,列声。“火”字在下面一般写作四点。本义:火势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烈,火猛也。 、 《诗·商颂·长发》-如火烈烈。 、 《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 《资治通鉴》-火烈风猛。
【组词】
烈烧、 烈燧、 烈烈、 烈光
4.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