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55: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55:17
“忠臣良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忠诚的臣子和优秀的将领。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国家或君主忠心耿耿,且在军事或政治上表现出色的官员或将领。
在文学作品中,“忠臣良将”常被用来塑造正面角色,强调其忠诚和能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赞扬某人的忠诚和专业能力。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历史人物的角色和贡献。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例如“忠良”更侧重于忠诚,而“忠勇之将”则更强调勇敢。反义词则完全相反,指的是不忠诚或背叛的人。
“忠臣良将”这个词汇源于**古代的封建社会,当时的君主需要忠诚且有能力的大臣和将领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任何忠诚且有能力的人。
在文化中,忠诚和能力是被高度推崇的品质。因此,“忠臣良将”这个词汇在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用来评价和纪念那些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正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忠诚、勇敢和责任感。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正义和忠诚的追求,以及对那些为国家或组织做出牺牲的人的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一个历史讲座中听到关于岳飞的介绍,他被誉为忠臣良将的典范,这让我对忠诚和勇气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忠臣良将,心如铁石,剑指苍穹,誓守家园。”
想象一位身披战甲的将军,手持长剑,站在战场上,背景是壮丽的日出,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忠臣良将”的形象。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loyal and brave general”或“faithful and capable minist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核心意义相似。
“忠臣良将”这个词汇不仅是对忠诚和能力的赞美,也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评价标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对忠诚和能力的尊重和赞赏。
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
贾宝玉因为金钏儿跳井自杀与王府来讨要戏子,被父亲贾政痛打一顿,他躺在床上与袭人谈论忠臣良将的事情,他认为忠臣为了名义而死谏,置君王于不顾;良将为了博己之名,猛拚一死,置国家于不顾,他们都不是好人
1.
【忠】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不可谓忠。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诸葛亮《出师表》-为忠善者。
2.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
3.
【良】
(形声。本义:善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良,善也。 、 《诗·邶风·日月》-德音无良。 、 《诗·鄘风·鹑之奔奔》-人之无良。 、 诸葛亮《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
【组词】
天良、 驯良、 良正
4.
【将】
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引证】
《诗·卫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