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4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44:52
燧木(suì mù)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用于取火的木头。在古代,人们使用燧石与燧木摩擦产生火花,从而点燃易燃物,进行取火。因此,燧木通常指的是一种干燥、易于产生火花的木材。
燧木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燧”指的是取火的方法或工具,“木”即木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生活中已经很少直接使用燧木取火,因此这个词汇在日常语言中的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特定领域(如考古学、人类学)仍有其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燧木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起点,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在古代神话和传说中,燧人氏被认为是发明取火技术的人,因此燧木也与这些文化符号相关联。
燧木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原始、质朴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古代人类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求生的智慧和勇气。
在现代生活中,燧木的应用场景较少,但在野外生存训练或历史教育中,了解燧木的使用方法和意义仍然具有教育价值。
在诗歌中,可以将燧木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人类文明的起点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燧木摩擦,火花飞溅, 文明之光,由此点燃。
想象一块干燥的燧木在摩擦下产生火花,这个过程可以联想到温暖的火光和噼啪声,带来一种原始而温馨的感觉。
在不同文化中,取火的方法和工具可能有所不同,但燧木作为一种取火工具的概念在许多古代文明中都有出现。例如,在北欧神话中,火神洛基(Loki)被认为是火的创造者,这与燧木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有相似之处。
燧木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
1.
【燧】
(会意。从火,遂声。本义:古代取火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燧,塞上亭守烽火者。 、 《玉篇》-燧,以取火于日。 、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 《论语·阳货》-钻燧取火。 、 《左传·文公十年》-命夙驾载燧。 、 《人类的出现》-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 《史记·周本纪》。正义:“炬火也。”-幽王为熢燧。
【组词】
燧(铜)镜(古代用以向日取火)
2.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