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9:11
“三不去”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婚姻法律。它的字面意思是“三种情况不能休妻”,具体指的是在古代,丈夫不能因为以下三种情况休妻:
在文学作品中,“三不去”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或道德规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法律或社会学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法学,这个词汇用于具体讨论古代婚姻法律的细节。
同义词:无直接同义词,但可以理解为“不可休妻的三种情况”。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理解为“可以休妻的情况”。
“三不去”源自**古代的《礼记》和《春秋公羊传》,是古代婚姻法律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学术和历史研究中仍被提及。
在**古代社会,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也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因此,婚姻法律如“三不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严格法律和道德规范,以及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它可能引起对古代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反思。
在历史课程中,我学*了“三不去”的法律规定,这让我对古代**的婚姻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婚姻的诗时,我可以这样写:“三不去,情深似海,共守丧,不离不弃。”
想象一幅古代家庭的画面,丈夫和妻子共同守丧,体现了“三不去”的精神。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婚姻法律或道德规范,但具体内容和名称会有所不同。
“三不去”是一个反映古代*婚姻法律和社会价值观的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但在学和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时,它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