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58: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58:27
词汇“止疑”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汉字组成:“止”和“疑”。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止疑”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止疑”字面意思是指停止或消除疑虑、疑惑。在汉语中,它通常用来描述消除或减少对某事的不确定性或怀疑状态。
“止疑”作为一个复合词,其构成部分“止”和“疑”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消除疑虑的特定含义。
在**传统文化中,“止疑”与“明理”、“诚信”等价值观相联系,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诚实交流来解决问题和疑虑。
“止疑”给人一种解脱和清晰的感觉,它代表了从困惑到明了的转变,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平静和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疑虑时,寻求“止疑”的过程往往是一个重要的成长和学*机会。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心海波澜止疑,月明照我行。”
视觉上,“止疑”可能让人联想到清澈的水面,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听觉上,可能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象征着疑虑的消散。
在英语中,“止疑”可以对应为“resolve doubts”或“clear up doubt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止疑”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问题的解决,也象征着个人成长和心理状态的转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止疑”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
2.
【疑】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疑,惑也。 、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周书·王佩》-时至而疑。 、 《韩非子·说难》-疑邻人之父。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 唐·李白《静夜思》-疑是地上霜。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自疑身外。 、 林觉民《与妻书》-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
【组词】
疑思、 疑影、 疑猜、 疑龊、 疑狐、 疑念、 疑踪、 疑结、 疑阻、 疑冢、 疑敌、 疑人、 疑揣、 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