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6: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6:56
词汇“三声”在中文中指的是汉语拼音中的第三声,也称为降升调。在汉语拼音系统中,声调是用来区分词义的重要元素,而第三声的特点是从高音降到低音再升到中音。
“三声”字面意思是指汉语拼音中的第三声调,即降升调。例如,“马”(mǎ)和“妈”(mā)虽然拼音相同,但由于声调不同,词义完全不同。
在口语中,正确使用“三声”可以帮助清晰地表达意思,避免歧义。在文学作品中,声调的正确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美。在专业领域,如语言学和语音学,对声调的研究尤为重要。
同义词:降升调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与其他声调(如一声、二声、四声)对比。
汉语的声调系统历史悠久,其具体起源和演变过程复杂,涉及语音学和历史语言学的深入研究。
在**文化中,声调的正确使用被视为语言修养的一部分,也是交流中避免误解的关键。
对于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三声”可能带来挑战和困惑,因为它与其他语言的声调系统不同。
在教学汉语时,我经常强调“三声”的重要性,并通过练*帮助学生掌握。
在诗歌中,可以利用“三声”的韵律特点来增强诗句的节奏感,如“春风又绿江南岸”(chūn fēng yòu lǜ jiāng nán àn)。
结合音乐,可以创作一段模仿“三声”旋律的旋律,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在其他语言中,如泰语和越南语,也有类似的声调系统,但具体的使用和变化各有特点。
“三声”作为汉语拼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至关重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声调是基础且必要的技能。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