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4:25
威慑力量: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一种能够通过展示力量或威胁来阻止他人采取某种行动的能力。在军事和国际关系领域,威慑力量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展示其军事能力,以阻止其他国家发动攻击或采取敌对行动。
威慑力量的词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语的“detererere”,意为“阻止”或“吓阻”。在英语中,这个词逐渐演变为“deterrence”,并在20世纪中叶的冷战期间成为国际关系和军事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冷战期间,威慑力量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军事平衡的关键概念。通过展示核武器的能力,两国试图阻止对方发动全面战争。这一概念也影响了后来的国际关系和军事战略。
威慑力量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紧张和威胁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权力斗争、军事冲突和国际紧张局势。
在个人生活中,威慑力量可能体现在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或资源来影响他人的行为。例如,一个团队领导可能通过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决策能力来维持团队的秩序和效率。
在诗歌中,威慑力量可以被用来形容自然界的力量,如风暴或地震,它们通过展示其破坏力来威慑人类。
威慑力量可以让人联想到军事演习的画面,或者是核武器试验的爆炸声,这些图像和声音都传达了一种强烈的威胁感。
在不同语言中,威慑力量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概念——通过展示力量来阻止他人行动——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俄语中,“сдерживающее действие”(sderzhivayushchee deystvie)也传达了类似的概念。
威慑力量是一个在军事和国际关系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它通过展示力量来阻止潜在的威胁。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威慑力量也体现了通过展示能力来影响他人行为的一种方式。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对于理解权力动态和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
2.
【慑】
(形声。从心,聂声。本义: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慑,失气也。 、 《礼记·乐记》。注:“犹恐惧也。”-柔气不慑。 、 《礼记·曲礼》。注:“犹怯惑也。”-则志不慑。 、 《荀子·礼论》-不至于隘慑伤生。 、 邵长蘅《阎典史传》-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 、 宋·苏轼《教战守》-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组词】
慑怯、 慑气、 慑息、 慑慑、 慑惮、 慑怖、 慑畏、 慑愕、 慑栗
3.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
4. 【量】 ——见“打量”(dǎliang);“掂量”(diāng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