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3:06
词汇“徒人”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词汇的可能含义和用法。
“徒人”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徒步行进的人”或“没有特殊技能或地位的人”。在古代汉语中,“徒”可以指“步行”或“跟随者”,而“人”则是指个体。
由于“徒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一个朴素、不带任何交通工具的旅行者,或者是一个没有特殊技能的普通人。
“徒”字在古代汉语中有“步行”的意思,如“徒步”,也有“跟随者”的意思,如“徒弟”。随着语言的发展,“徒”字的这些含义逐渐被更具体的词汇所替代,因此“徒人”这个词汇的使用也逐渐减少。
在古代社会,徒步行走的人通常是社会地位较低的,因为他们没有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因此,“徒人”可能带有一定的社会阶层含义。
对于我来说,“徒人”可能让人联想到孤独、朴素和坚韧不拔的形象,它可能唤起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反思。
在我的生活中,我很少遇到使用“徒人”这个词汇的情况,它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徒人”:
山间徒人,步履蹒跚,
无马无车,唯心相伴。
想象一个徒步旅行者在山间行走的画面,背景音乐可能是轻柔的自然声音,如鸟鸣和风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徒人”的词汇,但可以找到描述徒步旅行者或普通人的词汇,如英语中的“pedestrian”。
“徒人”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但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思考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社会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背景。
1.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