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8: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8:27
徒众:这个词通常指的是一群追随某个**领袖、政治领袖或思想家的信徒或追随者。字面意思是指“众多的追随者”。
“徒众”一词源于汉语,由“徒”(跟随者)和“众”(众多)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史记》等历史著作中描述**或政治领袖的追随者时会用到这个词。
在传统文化中,和政治领袖的徒众常常被描绘为忠诚和奉献的象征。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描述那些对某个人或理念极度忠诚的群体。
“徒众”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忠诚、奉献和团结。它也可能带有一种集体主义的色彩,让人想到一群人为了共同的目标或信仰而团结一致。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团体的徒众,他们非常虔诚和团结,共同参与各种活动,展现了极高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
在诗歌中,可以将“徒众”融入描述一个团结的群体:
星光下的徒众, 手牵手,心连心, 为了信仰,不畏风雨。
想象一群徒众在**仪式中合唱的场景,他们的声音和谐而有力,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followers”或“disciples”,它们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含义,即追随某个领袖或信仰的人。
“徒众”这个词在描述追随者群体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数量上的众多,还强调了这些人的忠诚和团结。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概念和情感。
1.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
2.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