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08:2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08:23:00
徒乱人意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只是扰乱人的心意”。它用来形容某种行为或事物没有实际作用,反而只会给人带来困扰或烦恼。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无益且扰乱人心的事物或行为。
“徒乱人意”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简洁表达复杂概念的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无益干扰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因此,“徒乱人意”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无谓干扰的反感,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消极和压抑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无效沟通和无意义争论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同事因为小事争吵,这种行为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徒乱人意”,影响了团队的合作氛围。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间纷扰多,徒乱人意扰心田,静水深流处,自有明月照清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无意义的争论中,表情焦虑,动作激烈,而背景音乐可能是紧张的弦乐,增强了“徒乱人意”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dding fuel to the fire”或“creating unnecessary troubl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无益干扰的概念。
“徒乱人意”这个成语简洁地表达了无益干扰的概念,它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应用,反映了人们对和谐与效率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沟通和表达不满。
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这是所谓~,裘丰言和刘不才不敢再开口。”
1.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
2.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4.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