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0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08:32
玉石俱焚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美玉和石头一起被烧毁”。基本含义是指好的和坏的、珍贵的和普通的都一同毁灭,强调不分贵贱、不分好坏的彻底毁灭。
玉石俱焚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玉石俱焚,火不独灭。”原意是指在火灾中,玉和石头都会被烧毁,后来引申为不分贵贱的全面毁灭。
在文化中,玉石俱焚常用来形容极端的灾难或战争,强调不分贵贱的全面破坏,反映了人对和平与和谐的向往。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悲壮和无奈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战争、灾难等极端情况下的无差别破坏,引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珍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一次严重的火灾,不仅烧毁了珍贵的文物,连普通居民的财产也未能幸免,强调了灾难的无差别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战火燃尽繁华梦,玉石俱焚夜无声。”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废墟中,曾经辉煌的建筑和普通的民居都化为灰烬,背景音乐是低沉的大提琴声,传达出一种沉重和哀伤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verything is destroyed”,但没有“玉石俱焚”这种强调不分贵贱的全面毁灭的意味。
玉石俱焚 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不分贵贱的全面毁灭,无论是在文学、口语还是专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一个描述灾难的词汇,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与和谐的深切渴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火焱昆岗,玉石俱焚。
内无良将,外无救兵,若然攻破,~。
1.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 《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君无故玉不去身。 、 《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五玉。 、 《周礼·王府》-王齐则共食玉。 、 《书·洪范》-惟辟玉食。 、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玉情儿、 玉墀、 玉阙、 玉虚、 玉树、 玉砚、 玉雕、 玉栏
2.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
3.
【俱】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俱,皆也。 、 《战国策·齐策》。注:“偕也。”-而仪与之俱。 、 《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 《汉书·李广苏建传》-百余人俱。 、 、 《世说新语·自新》-处与之俱。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使与书俱。
4.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