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5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0:57
“玉石俱摧”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珍贵的玉石和普通的石头一起被摧毁。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好的和坏的、珍贵的和普通的都一同遭受灾难或损失,强调不分贵贱、平等受难的情景。
在文学作品中,“玉石俱摧”常用来描绘战争、灾难等极端情况下的无差别破坏。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种情况下的不公平或不幸,即使是对那些通常被认为不应该受影响的人或物。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文化遗产或珍贵文物的损失。
同义词:无差别、一视同仁、同归于尽 反义词:区别对待、优待、特权
“玉石俱摧”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原文是“玉石俱焚”,后来逐渐演变为“玉石俱摧”。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平等受难的观念,强调在灾难面前,没有贵贱之分。
在文化中,玉石象征着高贵和纯洁,因此“玉石俱摧”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对平等和公正的追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公平的政策或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无奈和悲伤的感觉,因为它描绘了一种无法避免的灾难,不分贵贱的破坏。它让人联想到战争、灾难等极端情况下的无差别破坏,引发人们对和平与公正的深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一场大火对一个社区的破坏,无论是昂贵的别墅还是普通的公寓,都遭受了同样的损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那场无情的风暴中,玉石俱摧,连最坚硬的岩石也碎成了沙。”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废墟中,无论是精美的玉器还是普通的石头,都散落一地,无声地诉说着灾难的残酷。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is lost”或“everything is destroyed”,但这些表达缺乏“玉石俱摧”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
“玉石俱摧”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一种无差别的破坏,也反映了人们对平等和公正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脱履机不发,必玉石俱摧。
1.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 《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君无故玉不去身。 、 《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五玉。 、 《周礼·王府》-王齐则共食玉。 、 《书·洪范》-惟辟玉食。 、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玉情儿、 玉墀、 玉阙、 玉虚、 玉树、 玉砚、 玉雕、 玉栏
2.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
3.
【俱】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俱,皆也。 、 《战国策·齐策》。注:“偕也。”-而仪与之俱。 、 《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 《汉书·李广苏建传》-百余人俱。 、 、 《世说新语·自新》-处与之俱。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使与书俱。
4.
【摧】
(形声。从手,崔声。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云汉》-先祖于摧。 、 范仲淹《岳阳楼记》-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组词】
摧折、 摧剥、 摧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