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35: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35:00
爱沙尼亚人:这个词汇指的是来自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公民,或者具有爱沙尼亚血统的人。爱沙尼亚是一个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北欧国家,其人民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语言,属于乌拉尔语系的芬兰-乌戈尔语族。
在文学中,“爱沙尼亚人”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角色的背景,强调其文化特色或历史经历。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简单地指代一个人的国籍或民族身份。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词可能用于讨论爱沙尼亚的社会结构、历史**或文化特征。
同义词:Estonian(英语中的直接对应词) 反义词:非爱沙尼亚人(Non-Estonian)
“爱沙尼亚人”一词源于爱沙尼亚的国名“Eesti”,在历史上,爱沙尼亚人曾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包括瑞典、德国和俄罗斯。这些历史互动在语言和词汇的使用上留下了痕迹。
爱沙尼亚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节日。例如,塔尔图的“维吉节”是一个庆祝春天到来的传统节日。爱沙尼亚的社会背景也包括了其独立斗争的历史,特别是在20世纪与苏联的斗争。
提到“爱沙尼亚人”,可能会联想到坚韧、独立和自然美的形象。爱沙尼亚的自然风光和清新的空气也常常被提及,这些都构成了对爱沙尼亚人的情感联想。
个人经历中,如果曾与爱沙尼亚人交流或访问过爱沙尼亚,可能会对这个词汇有更深的情感联系和实际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爱沙尼亚人”作为一个象征,代表坚韧和自然之美:
在波罗的海的波涛中,爱沙尼亚人如橡树般坚韧, 他们的歌声穿越森林,与风共舞。
结合爱沙尼亚的自然风光图片,如森林、湖泊和海岸线,可以增强对“爱沙尼亚人”的视觉联想。听觉上,爱沙尼亚的传统音乐,如kannel(一种弦乐器)的演奏,可以提供深刻的听觉体验。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爱沙尼亚人”可能被翻译为不同的词汇,但其核心含义——来自爱沙尼亚的民族——保持不变。
“爱沙尼亚人”这个词汇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或民族标签,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1.
【爱】
(形声。从心,旡(jì)声。本义:亲爱;喜爱)。
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引证】
《尔雅》-惠,爱也。 、 《说苑·说丛》-爱施者,仁之端也。 、 《法言》-君子自爱,仁之至也。 、 《孝经》。沈宏曰:“亲至结心为爱。”-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 《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战国策》-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夫人甚爱女。 、 唐·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
【组词】
爱幸、 爱乐、 爱敬、 爱劳动;爱祖国;爱人民
2. 【沙】
3.
【尼】
阻止;阻拦。
【引证】
《墨子》-淫嚣不静,当路尼众。
【组词】
尼行、 尼阻
4.
【亚】
(象形。小篆作“亞”。许慎认为像人驼背形。甲骨文一说像花边形。本义:丑)。
同本义。
【引证】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亚。 、 《说文》。段玉裁注:“此亚之本义。亚与恶音义皆同…衣驾切。”-亚,丑也。
5.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