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34: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34:53
“爱民恤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爱护人民,怜悯物品。基本含义是指领导者或掌权者对人民关怀备至,对物品珍惜使用,体现了仁政和节俭的美德。
在文学作品中,“爱民恤物”常用来形容君主或官员的德政,如《左传》中有“爱民如子”的说法。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政治、历史或道德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历史学,这个词汇用于分析和评价领导者的行为和政策。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如“仁政爱民”更强调政策的仁慈性,而“爱民恤物”则同时强调对人和物的关怀。反义词则完全相反,指代不关心人民和浪费资源的行为。
“爱民恤物”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君主或官员应该有的道德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爱民恤物”是评价一个领导者好坏的重要标准。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评价政府和领导者的行为,尤其是在资源分配和民生改善方面。
这个词汇给人以温暖和关怀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一个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领导者形象。它影响着人们对领导者的期待和评价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新闻报道或政治讨论中遇到这个词汇,用以评价领导者的行为和政策。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化雨润心田,爱民恤物情无限。”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领导者深入民众,关心他们的生活;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柔和的旋律,传达出关怀和温暖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benevolent leadership”或“compassionate governance”来表达,虽然具体词汇不同,但核心理念相似。
“爱民恤物”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对领导者的期望,也是对所有人的道德要求。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化的精髓。
做官爱民恤物,今特佑汝。
1.
【爱】
(形声。从心,旡(jì)声。本义:亲爱;喜爱)。
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引证】
《尔雅》-惠,爱也。 、 《说苑·说丛》-爱施者,仁之端也。 、 《法言》-君子自爱,仁之至也。 、 《孝经》。沈宏曰:“亲至结心为爱。”-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 《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战国策》-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夫人甚爱女。 、 唐·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
【组词】
爱幸、 爱乐、 爱敬、 爱劳动;爱祖国;爱人民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3.
【恤】
(形声。从心,血声。本义: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恤,忧也。 、 《易·泰》-勿恤其孚。 、 《书·大诰》-不印自恤。 、 《诗·大雅·桑柔》-告而忧恤。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恤国事。 、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
【组词】
恤功、 恤恤、 恤民
4.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