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57: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57:20
心有余悸 的字面意思是指内心仍然残留着恐惧或不安的感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经历了某种危险或惊吓之后,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内心仍然感到害怕或不安。
心有余悸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学,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心有余悸常用来形容人们在经历了某种极端或危险的后,心理上的一种持续影响。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人对心理状态的重视,以及对经历后心理恢复的关注。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经历过危险或惊吓的人,他们的内心可能长时间无法平静。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我在山区徒步时遇到了突发的暴雨,虽然最终安全返回,但之后的几天里,每次想起那次经历,我都感到心有余悸。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山雨欲来风满楼,
心有余悸梦难留。
夜深人静思前事,
惊魂未定泪先流。
视觉上,心有余悸可能让我联想到阴暗的天空和摇晃的树木,听觉上则可能是风雨交加的声音和心跳加速的节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till feeling the aftershocks" 或 "still shaken",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传达了经历惊吓后心理上的持续影响。
心有余悸 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人们在经历极端*后的心理状态。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心理体验。
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事情过去好几天了,至今他仍然还~。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有】
3.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4.
【悸】
(形声。从心,季声。本义:害怕,心惊肉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悸,心动也。 、 《楚辞·悼乱》。注:“惧也。”-惶悸兮失气。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 、 马中锡《中山狼传》-夙行失道,望尘惊悸。
【组词】
心有余悸;悸震、 悸颤、 悸心、 悸怖、 悸恐、 悸悚、 悸罔
心悸病。
【引证】
《汉书·田延年传》-使我至今病悸。 、 《汉书·王莽传中》-太师王舜自莽篡位后病悸,寝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