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2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26:51
词汇“止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雅或专业的词汇。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止碍”字面意思是指阻止、阻碍或妨碍某事的发生或进行。其中,“止”意味着停止或阻止,“碍”意味着障碍或阻碍。
“止碍”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频率在现代汉语中有所下降,但在某些专业或正式场合仍可见到。
在**传统文化中,“止碍”可能与“障碍”、“阻碍”等概念相关,强调了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该词汇可能带有一种负面或阻碍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困难、挑战或不顺利的情况。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遇到困难或挑战时使用该词汇来描述阻碍自己前进的因素。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辰止碍,梦的翅膀在黑暗中翱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山峰阻挡了前行的道路;结合音乐,可以是一首节奏缓慢、带有阻碍感的曲子。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hinder”或“obstruct”,它们在表达阻碍的概念时与“止碍”有相似之处。
“止碍”是一个具有特定语境和情感色彩的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描述阻碍或困难时具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
2.
【碍】
(形声。从石,疑声。本义:妨碍,阻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碍,止也。 、 《通俗文》-限至曰碍。 、 《列子·力命》。注:“止也。”-孰能碍之。 、 《法言·问道》。注:“限也。”-碍诸以礼乐。 、 吴均《与朱元思书》-直视无碍 、 《红楼梦》。-咱们别在这里碍手碍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