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4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43:19
外放这个词在汉语中通常有两个主要含义:
“外放”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外”和“放”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外部”和“释放”。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使用逐渐扩展,从物理的声音输出到人的性格表现。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外放”在电子设备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外放”的性格特点也被认为是积极的社会属性,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外放”这个词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如活力、开放和自信。它让人联想到热闹的聚会、充满活力的社交场合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外放”功能来分享音乐或视频,与朋友一起享受。同时,我也欣赏那些性格外放的人,他们总能带来正能量和欢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外放”:
晨曦外放,光芒洒满大地,
心灵外放,爱意温暖人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充满活力的音乐节现场,人们随着外放的音乐跳舞。结合音乐,可以是一首节奏明快的歌曲,通过外放设备传播,充满整个空间。
在英语中,“外放”可以对应为“external speaker”或“loudspeaker”,而在形容人的性格时,可以用“outgoing”或“extroverted”。
“外放”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应用场景,无论是形容声音的输出还是人的性格特点,都体现了其积极和开放的特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灵活运用“外放”这个词,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和情感。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