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2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23:32
感喟(gǎn ku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因感触而叹息。它通常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某些情感上或思想上的触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深沉的、有时带有悲伤色彩的叹息或感慨。
在文学作品中,感喟常用来表达作者对人生、历史、自然或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反应。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表达深层次的情感时,仍会被选用。在专业领域,如哲学、心理学或文学批评中,感喟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或作品的情感深度。
同义词:感慨、叹息、叹惋、叹服 反义词:欢欣、喜悦、兴奋(这些词表达的是积极、快乐的情感,与感喟的消极、沉思的情感形成对比)
感喟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感喟**常常与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相联系,反映了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仍然被用来表达对生活经历的深刻反思。
感喟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深沉和复杂的,它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无常以及对过去的回忆。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自我反省。
在个人生活中,感喟可能出现在面对亲人离世、朋友分别或是个人经历重大变化时。例如,当一位老人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可能会产生深深的感喟。
在诗歌中,感喟可以被用来增强情感的表达,如:
岁月如梭,感喟无言, 星辰变换,人事已非。
感喟可能让人联想到夕阳下的孤独身影,或是深夜里独自叹息的声音。这些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增强了词汇的情感深度。
在英语中,感喟可以对应到“sigh with感慨”或“lament”,虽然这些词汇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有所不同,但都能表达一种深沉的情感反应。
感喟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感受,也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沟通的情感深度和表达的精确性。
1.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
2.
【喟】
(形声。从口,胃声。本义: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喟,大息也。 、 《礼记·礼运》-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 《论语·先进》-天子喟然叹曰。 、 柳宗元《吊屈原文》-托遗编而叹喟兮,淆余涕之盈眶。 、 《汉书·李广苏建传》-喟然叹曰。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生喟然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