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8: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8:15
“从物”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附属于主要物品的次要物品。在法律和物权法中,它特指那些与主物紧密相关,其存在和效用依赖于主物的物品。例如,汽车的备用轮胎、房屋的门窗等,都可以被视为“从物”。
“从物”一词源自汉语,其概念在古代法律文献中已有体现,如《唐律疏议》中就有关于主物和从物的区分。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这一概念在现代物权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应用。
在**传统文化中,主从关系不仅体现在物品上,也反映在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中。因此,“从物”的概念也隐含了次要与主要的哲学思考。
“从物”可能让人联想到辅助、支持的角色,有时也带有一定的牺牲意味。在个人情感上,它可能引发对那些默默付出、不为人知的事物的感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太注意到“从物”的存在,直到它们缺失时才意识到其重要性。例如,当汽车备用轮胎损坏时,我们才会深刻体会到它的必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从物”比喻为生活中的配角,虽然不显眼,但却是故事完整性的关键:
在生活的舞台上,你是那默默的从物, 虽不耀眼,却编织着故事的每一幕。
想象一幅画面:一辆汽车在荒野中行驶,备用轮胎静静地挂在车尾。这幅画面让人联想到“从物”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法律概念可以用“accessory”或“appurtenance”来表达,它们在不同法律体系中有着相似的定义和应用。
“从物”这一词汇在法律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物品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深层结构。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从物”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世界。
1.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従,随行也。 、 《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 、 《易·坤》-或从王事。 、 《易·夏小正》-啬人不从。 、 《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 、 《淮南子·泛论》-禽兽可羁而从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组词】
从龙、 从学、 从骑、 从嫁、 从井救人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