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7:36
感叹号(!)是一个标点符号,用于书面语中表示强烈的情感或惊讶。它通常用于句子的末尾,以强调说话者的情感状态,如兴奋、惊讶、命令或警告。
感叹号起源于拉丁语中的“io”,表示喜悦的呼声。在中世纪手稿中,感叹号的形式逐渐演变为现代的“!”。18世纪时,感叹号在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广泛使用,成为标准的标点符号。
在数字通信时代,感叹号的使用频率增加,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中,用以表达情感的强度。然而,过度使用感叹号可能会降低其表达效果,甚至被视为不专业或过度情绪化。
感叹号常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如兴奋、惊讶或警觉。它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文本的情感表达。
在日常交流中,我经常使用感叹号来强调我的兴奋或惊讶,尤其是在分享好消息或表达对某事的强烈感受时。
在诗歌中,感叹号可以用来打破常规的节奏,增强诗句的情感冲击力。例如:
风啊!你为何如此狂野?
感叹号在视觉上像一个垂直的惊叹声波,传达出一种突然和强烈的情感爆发。在听觉上,它可以联想到突然的尖叫或强烈的呼喊。
在不同语言中,感叹号的形状和使用基本相同,但其文化含义和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亚洲语言中,感叹号的使用可能更为谨慎。
感叹号是一个强大的情感表达工具,能够迅速传达强烈的情感和意图。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合理使用感叹号可以增强文本的情感深度和影响力。然而,过度使用可能会削弱其效果,因此需要谨慎和适度的使用。
1.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
2.
【叹】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 、 《墨子·备梯》-禽子再拜而叹。 、 《礼记·坊记》-戏而不叹。 、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皆叹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默叹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婉贞微叹曰。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叹借者之用。
【组词】
叹气嗐声、 叹恨、 叹憾、 叹笑、 叹悔、 叹喟、 叹嗟、 叹想、 叹诧、 长叹;叹一口气
3.
【号】
扬言有。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组词】
口喧佛号
命令,发令。
【引证】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发枪之号。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明诏大号。
【组词】
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