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2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27:43
“义死”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现代汉语词汇。从字面意思来看,“义”通常指正义、道义,而“死”则是指生命的终结。因此,“义死”可以理解为为了正义或道义而牺牲生命的行为。
由于“义死”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描述那些为了理想或正义而英勇牺牲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英雄人物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伦理学中,可能会用来探讨牺牲与道义的关系。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例如“殉道”更强调为了**或信仰的牺牲,“殉国”则特指为了国家而牺牲,“牺牲”是一个更通用的词汇,而“苟活”和“偷生”则表达了逃避责任和牺牲的态度。
由于“义死”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可能是由“义”和“死”两个字组合而成,用来描述一种高尚的牺牲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忠诚和牺牲精神,因此“义死”这样的词汇可能会被用来赞扬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牺牲的英雄。在现代社会,这种词汇可能会被用来讨论个人在面对不公正时的选择。
“义死”这个词汇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敬仰和感慨,因为它代表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牺牲精神。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道德问题时。例如,在教育孩子时,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教导他们要有正义感和牺牲精神。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义死”来表达对英雄的敬仰:
在风中,你的旗帜飘扬,
为了正义,你选择了义死。
你的名字,如同星辰,
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耀。
“义死”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等视觉形象,以及国歌、哀乐等听觉体验,这些都是与牺牲和纪念相关的元素。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或概念,如英文中的“martyrdom”(殉道),用来描述为了信仰或原则而牺牲的行为。
“义死”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但它代表了人类对于正义和牺牲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以及人们在面对道德抉择时的态度和行为。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