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3:52
“义正辞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言辞正义而简洁。其中,“义正”指的是言辞的正义性,即内容正确、符合道德标准;“辞约”则指的是言辞的简洁性,即表达简练、不冗长。这个成语强调在表达时既要确保内容的正确性,又要追求表达的简洁性。
在文学作品中,“义正辞约”常用来形容作者的文风或某段文字的特点,如评论某篇文章“言简意赅,义正辞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的言辞得体、简洁有力。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政治演讲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评价某人的陈述或辩论技巧。
“义正辞约”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对文风的追求。在古代文学理论中,一直有追求文风简洁、内容正义的传统。这个成语在历史上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评价文风和言辞的一个标准。
在文化中,“义正辞约”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言辞的重视,即言辞不仅要表达正确的内容,还要追求表达的艺术性。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言辞追求,影响了的文学创作和日常交流。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清晰、有力的表达方式。它鼓励人们在表达时追求简洁和正确,避免冗长和模糊。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在写作和演讲时提醒自己要追求“义正辞约”,确保我的表达既正确又简洁,以便更好地传达我的观点和情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言如利剑,义正辞约,穿透迷雾,直指人心。”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位演讲者在台上,言辞简洁有力,听众聚精会神。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清晰、有力的演讲声音,每个词都掷地有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ear and concise”,强调表达的清晰和简洁,但缺少了“义正”这一道德层面的强调。
“义正辞约”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提醒我在表达时要追求内容的正确性和表达的简洁性。这种追求不仅有助于我更有效地沟通,也体现了对语言艺术的尊重。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3.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4. 【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