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0:44
“仪相”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仪式或典礼中的外貌、举止和形象。它强调的是在正式场合中展现出的庄重和得体。
在文学作品中,“仪相”可能用来描述人物在重要场合的举止,如婚礼、葬礼或国家庆典。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礼仪学、公共关系或政治学中,它可能被用来讨论如何在公众面前保持合适的形象。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仪相”更侧重于正式场合的表现,而“仪态”和“仪表”则更广泛地指个人的整体形象和举止。
“仪相”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仪”指的是仪式或规矩,“相”则有外貌或形象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仪相是非常重要的,它体现了个人对社会规范的尊重和对场合的适应。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公共形象和品牌建设中,仪相依然是一个关键因素。
提到“仪相”,我联想到的是庄重、正式和尊重。这个词让我想到需要在特定场合保持适当的行为和外表,以示对场合和他人的尊重。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多次需要在正式会议上保持良好的仪相,这不仅帮助我赢得了同事和客户的尊重,也提升了我的专业形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仪相”:
在晨光的洗礼下,
他的仪相如雕塑般庄严,
每一个步伐,
都是对时间的敬礼。
想象一个正式的晚宴,人们穿着优雅,举止得体,背景音乐是古典乐,这样的场景与“仪相”这个词紧密相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emeanor”或“bearing”,它们也强调在正式场合中的行为和外表。
“仪相”这个词对我来说是一个提醒,无论在什么场合,保持适当的举止和外表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影响他人对我的看法,也是自我尊重的体现。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1.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
2.
【相】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相,省视也。 、 《尔雅》-相,视也。 、 《书·盘庚上》-相时憸民。 、 《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 《礼记·月令》-善相丘陵。 、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敢复相士。 、 、 《二刻拍案惊奇》-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
【组词】
相尸、 相女配夫、 相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