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8:31: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8:31:09
托词:指为了推卸责任、逃避义务或掩饰真实意图而找的借口或理由。它通常带有贬义,暗示所提供的理由并非真实或充分的。
托词一词源于汉语,早期多用于书面语,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在口语中普及。其含义相对稳定,主要用于描述不真实的理由或借口。
在**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托词往往被视为不诚实的行为。在现代社会,随着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托词的使用也变得更加普遍,但其负面评价并未改变。
托词往往让人联想到欺骗和不诚实,因此在情感上可能引起反感或不信任。它也可能让人想到逃避责任和缺乏勇气。
在个人经历中,托词可能出现在需要拒绝某事但又不想伤害对方情感的场合。例如,拒绝一个不感兴趣的社交邀请时,可能会用“有其他安排”作为托词。
在诗歌中,托词可以用来讽刺或揭示人性的虚伪:
“他用托词编织了一张网, 捕捉了信任,却放走了真相。”
托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张编织的网,或者一个不断旋转的陀螺,象征着不断寻找新的借口来维持现状。
在英语中,“excuse”有时可以作为托词的对应词,但其含义更广泛,包括正当的理由。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也可能存在,但其使用和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托词作为一个词汇,揭示了人类在面对责任和冲突时可能采取的逃避策略。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诚实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示了语言在描述复杂人际关系中的灵活性。通过对托词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并在实际应用中更加谨慎和诚实。
1.
【托】
推。同“拓”。
【引证】
《玉篇》-托,推也。 、 《集韵》-拓,手推物也。或作托。
压力单位 ,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
2.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