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0:25
公开审理是指法院在处理案件时,允许公众、媒体等旁听的一种审判方式。这种审理方式体现了司法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了审判过程的公开性和公众的知情权。
公开审理一词源自法律术语,强调司法过程的公开性。随着社会对透明度和公正性的要求提高,这一概念在法律实践中得到了强化。
在许多文化中,公开审理被视为司法公正的象征,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法律系统的信任。在某些社会背景下,公开审理也可能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公开审理通常与正义、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等正面情感相关联。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法律程序的信任和对正义实现的期待。
在个人经历中,公开审理可能是一次参与或观察法律程序的机会,提供了对司法系统运作的直观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公开审理比喻为“正义的舞台”,在其中,真相和谎言在公众的目光下展开较量。
公开审理可能让人联想到庄严的法庭、法官的法槌声和律师的辩论声,以及旁听者的安静和专注。
在不同文化中,公开审理的概念和实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某些文化可能更强调隐私和保密性,而其他文化则更注重公开和透明。
公开审理是司法透明度和公正性的重要体现,对于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公众的信任至关重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法律程序的相关信息。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开】
(会意。小篆字形,两边是两扇门,中间一横是门闩,下面是一双手,表示两手打开门闩之意。本义:开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開,张也。 、 《老子》十章-天门开阖。 、 《老子》-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 《易·系辞上》-开物成务。 、 《乐府诗集·木兰诗》-开我东阁门。 、 《资治通鉴·唐记》-遂开门纳众。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 、 《广东军务记》-午后又开西门归德门。
【组词】
开城、 开门钱
3.
【审】
(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
同本义。
【引证】
《荀子·非相》-审,谓详观其道也。 、 《吕氏春秋·察传》-闻而审,则为福矣。 、 《吕氏春秋·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组词】
审时、 审物、 审形、 审决、 审机而行、 审别、 审势
4.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