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0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0:22
“托诸空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事情寄托于空洞的言辞之中,不付诸实际行动。基本含义是指只说不做,空谈理论而不实践。
在文学作品中,“托诸空言”常用来批评那些只会高谈阔论却无实际行动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日常对话,表达对某人只说不做的失望或不满。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政治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政策或计划的实施效果,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行动与言辞的关系。
“托诸空言”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文献,强调了言辞与行动的分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托诸空言”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言行一致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只说不做、缺乏责任感的个人或团体。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失望和不满。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只会承诺却从不兑现的人,这种行为往往让人感到被欺骗或忽视。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过一些同事或领导,他们总是提出各种计划和想法,但很少有实际行动。这种“托诸空言”的行为最终影响了团队的士气和项目的进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托诸空言的梦,飘渺如烟, 实干的脚步,坚定如山。”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台上,对着空旷的广场大声宣讲,但台下无人响应。听觉上,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空洞的回声,缺乏实质内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talk and no action”,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都强调了言辞与行动的分离。
“托诸空言”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并在批评和自我反思中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明白了实际行动的价值,以及在沟通和承诺中保持诚信的重要性。
若方将试吏事,则由是以求之民物之情,利病之实,不徒托诸空言也。
1.
【托】
推。同“拓”。
【引证】
《玉篇》-托,推也。 、 《集韵》-拓,手推物也。或作托。
压力单位 ,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
2.
【诸】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诸,辩也。 、 《尔雅》-诸诸便便,辩也。 、 《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
【组词】
诸问
众;各。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诸郡县苦秦吏。 、 《三国志·诸葛亮传》-西和诸戎。 、 《资治通鉴·唐纪》-诸道桥梁。
3.
【空】
使之困穷。
【引证】
《诗·小雅·节南山》-不宜空我师。 、 《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组词】
空乏、 空竭、 空匮
腾让出来。
【引证】
鲁迅《彷徨·离婚》-同时,船旁的坐板也空出坐位来了。
【组词】
他由于辞职从而把他在国会的席位空了出来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