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7:41
“保家卫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保卫家庭和祖国。这个词汇体现了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忠诚与责任感,强调在面对外来威胁时,个人应当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不受侵犯。
在文学作品中,“保家卫国”常用来描绘英雄人物或士兵的英勇行为,如在战争或冲突中捍卫国家利益。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表达对国家安全的关切或对军人的尊敬。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政治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国防政策或公民义务。
同义词在表达保卫家园和国家的意义上相似,但各有侧重。反义词则表达了与“保家卫国”完全相反的行为和态度。
“保家卫国”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军事和政治理念,强调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有所扩展,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保家卫国”是一个深受尊敬的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诚和责任感。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激励公民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强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它影响了我对责任和忠诚的理解,激发了我对国家和家庭的保护意识。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社区服务活动,虽然不是直接的“保家卫国”,但我认为这些行为也是对社区和国家的贡献,体现了类似的精神。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中挺立,保家卫国的心,如同长城般坚固,守护着每一寸土地。”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士兵在边境线上巡逻,背景是壮丽的山河。音乐方面,可以联想到激昂的军乐,唤起对英雄主义的共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fend one's homeland”或“protect one's countr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保家卫国”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对国家和家庭的忠诚,也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文化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男子汉应担当起~的重任。
1.
【保】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用手抱孩子形。金文写作从“人”从“子”。后来为了结构的对称,小篆变成“保”,使人不能因形见义了。本义:背子于背)。
同本义。
【引证】
唐兰《殷墟文字记》-负子于背谓之保,引申之,则负之者为保;更引申之,则有保养之义。然则保本象负子于背之义,许君误以为形声,遂取养之义当之耳。
2.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
3.
【卫】
(会意。从韋币从行。甲骨文中“卫、韦”同字。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岗保卫(韦)。本义:保卫;防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卫,宿卫也。 、 《玉篇》-卫护也。 、 《战国策·赵策》-以卫王宫。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备一夕之卫。 、 诸葛亮《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组词】
卫籍、 守卫、 自卫、 捍卫、 卫守、 卫助、 卫足、 卫侍、 卫社、 保家卫国;卫卒、 卫养、 卫从、 卫蔽
4.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