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1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16:42
保护国:这个词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被另一个更强大的国家所“保护”,这种保护可能涉及军事、政治或经济上的支持,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被保护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主权。
保护国一词源于拉丁语“protegere”,意为“保护”。在历史上,保护国的概念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演变,特别是在殖民时期,许多国家成为了欧洲列强的保护国。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保护国可能象征着弱小与依赖,也可能引发关于主权和独立的深刻讨论。
保护国这个词可能引发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一方面是对弱小国家的同情,另一方面是对强权政治的批判。
在个人经历中,保护国可能被用来比喻个人在某种关系中的依赖状态,例如在一段不平等的友谊或合作关系中。
在诗歌中,保护国可以被用来象征一种被束缚的自由,或者在故事中,它可以是一个国家寻求独立和自主的背景。
结合图片,保护国可能让人联想到被围墙或栅栏包围的国土;在音乐中,可能是一首悲伤的旋律,表达对失去自由的哀叹。
在不同语言中,保护国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法语中,“pays protégé”直接翻译为“保护国”,但其内涵可能因历史和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保护国这个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和国际关系,还能启发我们对权力、依赖和自主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个词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维复杂性。
1.
【保】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用手抱孩子形。金文写作从“人”从“子”。后来为了结构的对称,小篆变成“保”,使人不能因形见义了。本义:背子于背)。
同本义。
【引证】
唐兰《殷墟文字记》-负子于背谓之保,引申之,则负之者为保;更引申之,则有保养之义。然则保本象负子于背之义,许君误以为形声,遂取养之义当之耳。
2.
【护】
(形声。从言,蒦(huó)声。本义:保卫;保护)。
同本义。
【引证】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吏护还之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吾欲护汝。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从我杀贼护家室。 、
【组词】
护队、 护藏、 护梁、 护镜
3.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