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9:47
厌食症是一种严重的饮食失调症,医学上称为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它主要表现为对体重增加的极端恐惧、对体形和体重的过度关注,以及故意限制饮食导致体重显著低于正常水平。
“厌食症”一词源自希腊语“an-”(没有)和“orexis”(食欲),最初在19世纪末被医学界用来描述一种缺乏食欲的病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定义和理解逐渐演变为今天我们所知的神经性厌食症。
厌食症在当代社会中常与媒体对理想体型的过度强调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女性中,厌食症被视为对社会期望的一种极端反应。
提到厌食症,人们可能会感到同情、担忧或恐惧。它常常让人联想到健康风险、心理压力和社会孤立。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朋友因为厌食症而面临健康危机,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这种疾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在诗歌中,厌食症可以被描绘为一种内心的饥饿,一种对自我认同的渴望:
她吞噬着镜中的影子, 饥饿的灵魂在皮肤下颤抖, 厌食的梦魇,吞噬着光明。
厌食症可能让人联想到瘦弱的身体、苍白的肤色和无力的眼神。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医生冷静的诊断声或家人焦虑的呼唤。
在不同文化中,厌食症的表现和认知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瘦弱可能被视为美丽和纯洁的象征,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不健康和不正常。
厌食症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词汇,它不仅涉及医学和心理学,还触及文化、社会和个人层面。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提高公众对饮食失调症的认识和理解至关重要。
1.
【厌】
(形声。从厂(hǎn),猒(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饱,满足 同: 餍
【引证】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厌。 、 宋·苏洵《六国论》-秦之欲无厌。 、 宋·苏轼《教战守》-求之者无厌。
【组词】
厌极、 厌饫、 厌塞、 厌伪、 厌恋、 厌副、 厌足
2. 【食】 ——用于人名的字。如汉代的郦食其、审食其。
3.
【症】
症候;病象。古通“證”。
【引证】
《五杂俎·物部三》-荔枝核性太热,补阴,人有阴症寒疾者,取七枚煎汤饮之,汗出便差。亦治疝气。
【组词】
死症、 险症、 顽症、 崩症、 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