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1:19
名义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名称或表面上的称谓,而不是其实际内容或本质。它通常用来描述某物的标签或称号,而不是其真正的价值或性质。
在不同的语境中,“名义”的使用方式各异:
“名义”一词源自拉丁语“nominalis”,意为“与名称相关的”。在英语中,它对应的是“nominal”,在中文中逐渐演变为“名义”,用以描述事物的名称或表面属性。
在社会和商业活动中,“名义”常常用来区分表面上的称谓和实际的权力或责任。例如,在公司治理中,名义上的职位和实际的权力分配往往存在差异。
“名义”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表面化、不真实的负面情感联想。它暗示了某种程度的虚伪或不透明,让人联想到需要深入探究才能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名义上的职位或头衔,但实际上并不具备相应的权力或责任。例如,一些名誉职位或顾问角色,虽然听起来很重要,但实际上并不参与日常的决策过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名义”来创造一种对比效果,强调事物的表面与内在的差异:
他戴着名义的冠冕, 却无实际的权杖。 光鲜的外表下, 隐藏着空洞的心房。
结合视觉元素,可以想象一个穿着华丽但空洞无物的角色,象征名义上的荣耀与实际的空虚。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种表面上的恭维或赞美,但实际上并不真诚的声音。
在不同语言中,“名义”的概念也有相应的表达。例如,在英语中,“nominal”一词同样用来描述表面或形式上的事物。在法语中,“nominal”(名义上的)也有类似的用法。
“名义”这个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帮助我们区分事物的表面和内在,理解社会和商业活动中的复杂性。通过对“名义”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的真伪,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他人的意图。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