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4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46:15
词汇“伏老”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以下是对“伏老”这一词汇的分析:
“伏老”字面意思是指隐藏或潜伏的老人,或者是指年纪虽大但仍保持活力和潜力的老人。这个词汇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方言中出现,用来形容那些不显老态、仍然充满活力的老年人。
由于“伏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形容一个老人的智慧和经验,但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并不常见。
由于“伏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关于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的信息非常有限。它可能是由“伏”(隐藏、潜伏)和“老”(年老)两个字组合而成,用来形容那些不显老态的老人。
在**传统文化中,老年人通常被尊敬为智慧和经验的象征。因此,“伏老”这个词汇可能在某些文学作品中用来强调老年人的这种特质。
“伏老”这个词汇可能给人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因为它强调了老年人的活力和潜力,而不是他们的衰老。
由于“伏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没有遇到与该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伏老”来形容一个老人的内在力量和智慧:
在那静谧的村庄,
有一位伏老,
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痕迹,
却未曾夺走他的热情与智慧。
由于“伏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伏老”的词汇,因为这是一个相对特定的表达。
“伏老”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对于老年人积极形象的一种描述。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老】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形。本义:年老,衰老)。
五十至七十岁的高龄。
【引证】
《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 、 《礼记·曲礼》-七十以上曰老。 、 《国语·吴语》。注:“六十曰耆,七十曰老。”-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以告。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六十称耋,七十称老。”-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 、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 、 《管子·海王》注-六十以上为老男,五十以上为老女。 、 《后汉书》-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组词】
老钝、 老家人、 老院子、 老丹青、 老行、 老姐、 老杜、 老羸、 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