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2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26:29
伏笔:在文学创作中,指作者为了使情节连贯、合理,在前面有意设置的暗示或铺垫,以便在后面的情节中得以呼应或揭示。
伏笔一词源于汉语,由“伏”和“笔”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伏”有隐藏、潜伏的意思,“笔”则指书写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于文学创作中,指代那些隐藏在文本中的线索。
在中华文化中,伏笔的概念与传统的叙事技巧和审美观念紧密相关。**古典小说和戏剧常常强调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伏笔的使用是这种叙事传统的一部分。
伏笔这个词往往让人联想到悬疑和期待,它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阅读过程充满乐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发现同事之前的某个建议实际上是一个伏笔,最终这个建议成为了我们成功的关键。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伏笔”:
在春日的诗行里,
我埋下了一粒种子,
那是未来的伏笔,
在秋风中,
它将绽放成金色的篇章。
伏笔可以让人联想到电影中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镜头,或是音乐中某个不起眼的音符,这些都在后续的情节或旋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foreshadowing”,它同样指代在文学作品中提前暗示未来**的技巧。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它不仅增强了故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也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伏笔的概念,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构建故事和传达思想。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笔】
(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 、 《礼记·曲礼》-史载笔,士载言。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不能竟书而搁笔。
【组词】
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 笔帕之敬、 笔楮难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