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1: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1:37
“改政移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改变政治制度和风俗*惯。它强调通过政治改革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或理想的状况。
在文学作品中,“改政移风”常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或社会在经历重大变革后的新气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人们会用类似的表达来讨论社会变革和进步。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政策变化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例如“革故鼎新”更侧重于彻底的改革,而“移风易俗”则更侧重于改变社会*俗。
“改政移风”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政治理念,强调政治改革与社会风气的同步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有所扩展,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改政移风”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礼治”相结合,强调通过道德和法律的结合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它鼓励人们思考如何通过改革来改善现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见证过社区通过“改政移风”的方式,成功改变了居民的不良*惯,提升了社区的整体文明程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化雨润心田,改政移风谱新篇。”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古老的城市在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政治变革后,街道上的人们脸上洋溢着新的希望和活力。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volutionize the system and customs”,强调通过革命性的改变来更新制度和*俗。
“改政移风”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描述社会变革的工具,也是一个激励人们思考和行动的催化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并通过积极的改革来实现这些可能性。
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1.
【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改,更也。 、 《诗·郑风·缁文》-敝予又改为兮。 、 《公羊传·庄公三年》-盖改葬也。 、 《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乐。 、 《仪礼·乡射礼》。注:“更也。”-改取一个挟之。 、 《仪礼·士相见礼》-改居则请退可也。 、 《国语·鲁语下》-执政未改。 、 《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组词】
改容加饰、 改适、 改教、 改律、 改视、 改节
2.
【政】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政,正也。 、 《论语·有政》马注-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 《墨子·天志上》-必从上之政下。 、 清·秋瑾《致琴文书》-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
【组词】
正己
3.
【移】
(形声。从禾,多声。本义:移秧)。
同本义。泛指移植。
【引证】
《说文》。徐灏注:“戴氏侗曰:‘移,移秧也。凡种稻必先苗之而移之,迁移之义取焉,别作。灏按:禾苗茂密乃移种之。’”-移,禾相倚移也。
【组词】
移花、 移根、 移种,移莳
4.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