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8:07
“国语”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或标准语言。在**,国语特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在文学中,“国语”可能被用来指代一种文化的统一语言,如在描述历史小说或民族统一的故事中。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简单地用“国语”来指代普通话,尤其是在方言区。在专业领域,如语言学或教育学,“国语”可能被用来讨论语言政策或语言标准化的问题。
同义词:普通话、官方语言、标准语 反义词:方言、土语、地方语言
“国语”一词源于对国家统一语言的需求,特别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特指普通话,而在其他国家可能有不同的指代。
在**,推广国语有助于促进全国范围内的沟通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在方言众多的地区。它也是教育、媒体和政府机构的标准语言。
对于许多人来说,“国语”可能唤起对国家统一和文化认同的情感。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学*语言的挑战和乐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国语与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交流,这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的多样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国语”:
在国语的旋律中,
我们唱响了千年的诗篇。
每个字,每个音,
都是中华的魂魄,
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
想象一下,一个教室里,孩子们正在用国语朗读课文,他们的声音和谐统一,这种场景可能让人联想到教育的普及和国家语言的传承。
在其他国家,如法国,“国语”可能指法语,而在西班牙则指西班牙语。这些国家的“国语”同样承载着国家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
通过对“国语”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语言在国家建设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也是民族认同的象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使用国语是非常重要的。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