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29: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29:57
国都:字面意思是指一个国家的首都,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通常是政府所在地。
“国都”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国”指国家,“都”指都市或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都”逐渐固定指代国家的首都。
在**文化中,“国都”常常与皇权、中央集权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国家的中心和权威。
“国都”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庄严、历史悠久和权力集中,可能激发人们对国家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个人经历中,参观一个国家的国都,如北京或巴黎,常常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体验。
在诗歌中,“国都”可以被用来描绘宏伟的景象或深沉的历史情感:
国都的钟声,回荡在古老的城墙, 每一声,都是历史的低语,未来的呼唤。
在不同语言中,“国都”可能有不同的表达,如英语中的“capital”,法语中的“capitale”,它们都指代国家的首都,但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上可能有所不同。
“国都”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指代一个地理和政治实体,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国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与国家中心相关的复杂情感和概念。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都】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同本义 ,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
【引证】
《说文》-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 《周礼》-距闰王百里为都。 、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 《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
【组词】
都鄙、 都家、 都亭、 都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