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3:51
国防:字面意思是指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犯的军事及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和活动。它包括建立和维护军队、制定和执行国防政策、进行军事训练和准备、以及参与国际安全合作等。
“国防”一词源于中文,由“国”和“防”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国防主要指边防,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含义扩展到包括所有保卫国家的措施。
在中国,国防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连,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背景中,国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增强国民的国防意识。
提到国防,可能会联想到英雄、牺牲、责任和荣誉。它激发人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
个人经历中,国防可能体现在参与军事训练、参观军事博物馆或参与国防教育活动等。
在诗歌中,可以将国防比喻为坚固的盾牌,保护着国家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公民。
视觉上,国防可能让人联想到军队的阅兵式、战斗机划过天际的景象。听觉上,可能是军号声、战鼓声或军歌。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national defense”,法语的“défense national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都是指保卫国家的措施。
国防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际和平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对于提升个人的国际视野和安全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防】
(形声。从阜,方声。本义:堤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防,堤也。 、 《周礼·稻人》-以防止水。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町原防。 、 《礼记·郊特性》-祭防与水庸。 、 《管子·度地》-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 、 《吕氏春秋·慎小》。又如:防隅(水防山隅);沟防;堤防-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