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9:44
“不近道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某人或某事不遵循常理或逻辑,难以用常理来解释或理解。它强调的是一种不合常规、不讲道理的状态或行为。
“不近道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不近”和“道理”两个词组成,直接表达了不接近或不符合道理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经典文献中可以看到类似的表达。
在**文化中,“道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强调的是一种普遍的、公认的逻辑或伦理标准。因此,“不近道理”在社会交往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违背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不近道理”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混乱、无序和不合理。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不公正或不合理现象的反思和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决策或行为明显“不近道理”的情况,比如某些政策的不合理性,或者某些人的行为完全不符合常理,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理解这个词汇的实际应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星辰不近道理,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llogical”或“unreasonable”,虽然表达的意思相近,但文化背景和使用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不近道理”这个词汇在理解和表达不合理或不合逻辑的行为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帮助我们识别和批评不合理的
王保正,您好不近道理!偌大一只狗子,怎地只把三百钱出来?须亏我。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近】
(形声。从辵(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斤声。本义:走近,接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近,附也。 、 《礼记·祭义》-为其近于道也。 、 《诗·大雅·荡》-小大近丧。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 唐·柳宗元《三戒》-稍出近之。 、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时敌军已近寨。
【组词】
逼近、 挨近;近傍、 近晚、 近火
3.
【道】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道,所行道也。 、 《尔雅》-一达谓之道。 、 《易·履》-道坦坦。 、 《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 《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 、 《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组词】
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 道店
4.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