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08:3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08:30:49
词汇“哀人”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特定语境下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哀人”可以理解为“悲伤的人”或“哀悼者”。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哀人”字面意思是指那些处于悲伤状态的人,或者是在哀悼某人或某事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哀人”可能用来形容那些经历了重大损失或悲伤**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伤心的人”或“悲痛的人”等表达。
由于“哀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哀”和“人”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悲伤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哀悼和悲伤是重要的社会和情感表达。因此,“哀人”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被使用,尤其是在描述与死亡、丧失相关的情感时。
提到“哀人”,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悲伤、哀痛、失落等情感。这种词汇可能会唤起人们对生命脆弱性和情感深度的思考。
由于“哀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不太会遇到直接使用这个词汇的情况。然而,在描述个人经历的悲伤时刻时,可能会用到类似的表达。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哀人”来增强情感的表达,例如:
月光下,哀人独行,
泪光中,回忆如影。
视觉上,“哀人”可能让人联想到黑白画面、低沉的色调和孤独的身影。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悲伤的音乐或低沉的语调。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来描述悲伤的人,例如英语中的“mourner”或“sorrowful person”。
“哀人”这个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文学或情感表达中,它可以是一个有力的词汇,用来传达深层的悲伤和哀悼。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