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5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53:12
词汇“[复数]”是一个语法术语,用于描述名词的一种形式,表示该名词所指代的对象不止一个。在英语中,复数形式通常通过在名词后添加“-s”或“-es”来形成,但也有许多不规则的复数形式。
“复数”字面意思是指一个名词的形式,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在语法上,复数与单数相对,单数表示一个事物。
“复数”一词源自拉丁语“pluralis”,意为“属于多个的”。在英语中,复数形式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包括规则复数和不规则复数。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复数形式的规则和使用有所不同。例如,中文没有复数形式的变化,而英语则有明显的复数形式。
复数形式常给人以数量多、群体性的联想,有时也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families”(家庭)可能引起温馨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复数形式是基本的语言技能,如购物时提及多个物品,或描述一群人。
在诗歌中,复数形式可以用来增强节奏和韵律,如“Stars twinkle in the night sky.”(星星在夜空中闪烁。)
复数形式常与图像中的多个对象相关联,如一群鸟的照片。在听觉上,提及复数名词时,可能会联想到多人对话的场景。
在不同语言中,复数形式的规则和表达方式各异。例如,德语中的复数形式比英语更为复杂,有多种不同的复数形式。
“复数”是语言中一个基本的语法概念,对于准确表达数量和群体至关重要。在学习语言时,掌握复数形式是基础且必要的技能。通过深入理解复数的用法和意义,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1.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
2.
【数】
数目;数量。
【引证】
《战国策·赵策》-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组词】
报数、 数计、 数珠儿、 可被2除尽的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或复数;基数;单数;复数
道数,方法。
【引证】
《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